雷雨天打手機會引來雷電?
近日我省連遭雷雨天氣,有市民報料稱,很多學生在雨天上學路上玩手機,他擔心引發被雷電劈中等風險。專家認為,手持手機并不會增加被雷電劈中的幾率,甚至“手持金屬鑰匙被雷電劈中的風險都高過手機”。相反,固定電話通過電話線與室外相連,更易遭雷電襲擊。
但也有觀點認為,雖然手機不會吸引雷電,但一旦真被雷電劈中,手機可能增加電流從身體內部流過的幾率,導致更嚴重的電擊傷害。
雷電走勢:選一條電阻最小通道
市民任先生的女兒就讀于黃埔區一所中學,最近廣州遭遇雷雨天氣,其發現包括他女兒在內的很多學生,上學、等車途中都拿著手機聽歌、聊微信。他擔心這雷雨中手持手機會增加被雷劈中的風險,同時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機上,容易引發其他危險,但“學校從未重視此問題”,他希望媒體關注此事。
要想知道手機是否容易吸引雷電,就要探究雷電到底如何形成的。科學松鼠會會員@Albert_JIAO曾做過一個通俗的解釋:云層相當于一條河流的上游,地面相當于河流的下游,云層上聚集的電荷相當于滔滔洪水,在上游和下游之間有一條幾十公里厚的大壩—空氣。很多時候云層上的電荷被不導電厚厚的空氣阻擋,無法釋放到地面。隨著大壩一端的水位越來越高,云層上聚集的電荷越來越多,大壩終會在某一時刻決口,空氣被擊穿,產生一條導電通道。短時間內大量電荷在通道中流過,釋放巨大的能量,形成雷電。
雷電往往難以捉摸,它會選擇空氣中對它阻礙最小的一條“捷徑”。但大多數時候,雷電會優先光顧地面上高處的尖端物體,高聳的避雷針正是利用了雷電的這個脾氣來吸引雷電。
通信博士、副教授張弛進一步解釋,這條捷徑電阻最小,雷電走勢猶如潑在地上的水,專門往低洼處流。
手持金屬鑰匙風險高過拿手機
張弛認為,部分人誤以為“手機發射的電磁波會引雷電”,看起來比較有想象合理性,但實際上沒有科學依據。
@Albert_JIAO解釋,手機內有各種電子元件,如接收無線電波的天線都是微小的金屬導體。手機電路靠電池驅動,接收的無線電波比較微弱,電路中產生的電流來也比較小。手機的無線電波強度只有雷電電場強度的幾十萬分之一,在雷電面前,手機至多相當于“大象面前的一只螞蟻”,不會改變雷電打向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手機會去主動“勾引”雷電,因為手機使用的電磁波會讓空氣發生電離,增加空氣的導電性,吸引雷電選擇路過自己周圍的空氣。@Albert_JIAO認為,這種情況并不會發生,除了手機無線電波能量太小,手機本身使用的電磁波波段也無法影響空氣導電性。
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在室內擺放一個假人,耳朵上綁著一個手機,在天花板上加高壓電,當電積累到一定程度,形成打下來的“雷電”,做過七八次實驗,打在人身上的次數偏高。有人依此實驗認為,這足以說明“手機吸引雷電”。
張弛不認可上述實驗的說法。他分析,雷電必須要找一個電阻最小的通道,這個實驗僅做了七八次,并不顯數,也就是實驗次數太少,無法支撐“手機吸引雷電”的結論。除了樣本數量有問題,實驗環境也有問題,比如實驗室內的空氣濕度是否與雷雨時一樣,是否放置了其他引電物體。他認為這樣的實驗“沒說服力”。
“手中拿一串金屬鑰匙,或有金屬把的雨傘,被雷電劈中的幾率都高過拿手機。”張弛說。
雷雨時打固定電話反而危險
曾有專家表示,雖然室外使用手機并不會增加遭雷擊幾率,但值得警惕的是,一旦被擊中,電流有兩個去向,一是從皮膚表面走,二是從人身體內部走。手機等金屬制品貼在皮膚上時,可能增加電流從身體內部流過的幾率,進而導致更重的電擊傷害。因此雷雨天在室外,還是建議少用手機、mp3等。
張弛則認為,雷電打在人體上,必須要找一條路徑流向地面,這樣一來電流肯定會流過人體內部往下走,“雷電能量非常強,打在人身上一般都兇多吉少。”
不過,在打雷時接聽固定電話的風險會比正常狀況下更高,根據之前媒體報道,北京延慶的一位村民在屋子里通電話時,突然發生一聲巨響,村民倒地,家中電燈同時熄滅。事后經鑒定為雷擊死亡。
專家分析,電話線將室外與室內連接到一起,室外的物體相比于室內更容易被擊中,如果電信設備或者周圍的物體被雷電擊中,會由電話線傳給電話通話者。從這個角度看,在雷電天氣,在室內時不使用固定電話而使用手機通話反而是一個安全的選擇。張弛認為,理論上確實如此,這種情況下打固定電話比打手機的危險性會大些,這同樣可以用“阻礙最小通路”的理論來解釋。
被雷擊中與所處的地形和位置高度相關。有一種說法是,雷擊時若來不及躲避,應雙膝下蹲,胸口緊貼膝蓋,盡量低下頭,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擊。對此張弛認為,雷電從數公里外的高空打下來,低頭及膝最多減少一米多高度,這相較于幾十公里不值一提。他認為這個說法有待商榷。
他建議,雷雨天氣時盡量躲進室內,躲避不及也不要站在樹木等高聳物體的下面,同時不要手持金屬鑰匙、帶金屬尖和金屬把的雨傘等物體。